06-14-2024, 05:47 PM
上次我提到,我们的宇宙好像是假的,不是真实的。
那么为什么我现在会说,在不久以前,我们的宇宙是真实存在的呢。
上次的问题,是基于三个现代物理引申出来的,那么回到20世纪之前,现代物理学开始之前,或者回到文艺复兴前,牛顿,伽利略诞生前,这个世界是否是真实的呢?
在不知道的时候,是真的。知道答案了,就是假的。人生也是如此。
在希腊柏拉图时代之前,1000年如1日。
在牛顿出生的时候,100年如1日。
在爱因斯坦到现在,时间似乎过得更快了,一眨眼就没了,抓也抓不住。
我们的世界,是什么时候开始变得不真实了呢,就好像很多人说的,信息变多了,世界变混沌了,于是就开始不真实了。
在牛顿、伽利略时代之前,世界的真实性被视为不容置疑的自然哲学问题。那是一个以直觉和感官经验为导向的时代,科学尚未以现代意义上的形式存在。那时,人们认为世界是由某种神秘的本质构成的,这种本质是可感知的,但又超越了日常经验。
柏拉图提出了理想主义的概念,认为我们感知到的世界只是理想形态的阴影,这似乎暗示了一个更为“真实”的宇宙层面。柏拉图的思想影响了后来世代的思想家,并且在某种程度上预示了现代物理学对现实的看法。
进入文艺复兴和之后的科学革命时期,随着科学方法的确立,世界开始被看作是可以通过数学和实验得到理解的物理现象集合。牛顿的经典力学构建了一个可预测的宇宙观——一个万有引力定律可以解释天体的运行,以及地球上的苹果落地。至此,宇宙似乎变得更加“真实”,因为我们能够通过数学理解它。
然而,随着20世纪物理学的发展,尤其是量子力学和广义相对论的出现,我们对真实性的认识又发生了转变。量子力学揭示了一个概率性的宇宙,其中观测者与观测过程似乎在根本层面上影响了现实的本质。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则告诉我们,空间和时间是相对的,它们是可以弯曲和扭曲的,这与我们的直觉相去甚远。
在信息时代,随着信息的泛滥和科技的飞速发展,人们对于世界的感知变得更加复杂,现实和虚拟开始交织,使得定义“真实”变得更加困难。加速的信息流速似乎使得时间感快速流逝,我们如同生活在一个巨大的数据矩阵中,不断地被新的信息填充和更新。
如果未来的物理学能够提供三个问题的答案,我们对现实的定义可能会经历又一次重大的转变。但是,无论科学如何发展,现实感的主观经验始终是我们个体存在的基石。我们通过艺术、文学、哲学和科学构建和理解我们所在的世界。也许,研究和探索“不真实”的感觉本身,就是认识“真实”的一部分。
因此,我们的“真实”宇宙可能不是在某个特定时间点消失或改变的,而是随着人类认知的发展而不断演变的概念。在这个意义上,真实与我们的认知和理解紧密相关,是一个既个人化又普遍化的体验,不断在我们的感知、理解和科技进步中被重塑。
如果没有现代物理学,或者这三个问题在未来得到真正的答案,可以逻辑推理求真的真正的答案。
那么在古代和未来,这个世界是真实的。但是现在此时此刻,这个世界不是真实的。
如果有一天,电脑游戏里的人物NPC,拥有了超级的AI和逻辑能力,那么电脑里面的世界,对于它们是真实的吗。或者说,NPC在玩家操作他们的时候,对于NPC来讲,这个世界真实吗。
有没有这样一天,电脑游戏里面的NPC也有人权,或者生命权?
毕竟,现在的游戏,和5年前比,已经看不到什么暴露的地方了,谁知道未来是什么样呢。
类似的,如果时间不是连续的,假设在某一帧的时候,把这个宇宙暂停关机了,然后过了几千亿年,再继续运行这个宇宙,宇宙里面的生物,也并不知道,刚才关机了几千亿年。
或者说,这个世界从2024年开始,2024年之前的世界并不存在,2024年此时此刻的都是宇宙大爆炸瞬间生成的,物质,思想,回忆,都是瞬间生成,就好像画画一样,画里的东西并不存在之前和之后,而只有此时此刻。
或者说,现在并不存在,只有过去和未来,要让时间停止在某一秒某一帧,以现代的技术来讲,这是不可能的。
我们生活在沙砾中的世界,是想象不到大海是怎样的。
所以会有
不可试探主你的神。
一沙一世界,一花一菩提。
不同的宗教,最终的答案,都非常接近。
当然了,道德经的第一句就是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
也是一个一模一样的答案。
写到这里,我又想起了孔子的一句话。
始作俑者其无后乎
这句话怎么理解呢,我觉得有好几种方式
第一个用俑替代活人殉葬的人。
第一个用俑替代动物殉葬的人。
杨伯峻先生说:「古代最初用活人殉葬,后来生产力渐渐提高,一个人的劳动除了供给本人的必需生活资料以外,还有剩余可供剥削,于是人才被稍加重视,逐渐地不用来殉葬,而改用土俑和木俑。从孔子这句话来看,他是不明白这一历史情况的。 他却认为先有俑殉,然后发展为人殉。
是从相当恶意的角度去解释「始作俑者,其无后乎」的语义,认为此语表明孔子赞成人殉,旨在恢复西周奴隶制(「周礼」),因此诅咒用「作俑」代替人殉这一行为。 此说之代表为1974年柏青所发表的《驳孔丘反对人殉说》一文,该文认为:「我们从《论语》和先秦的其他文献资料中,根本找不到一句孔老二反对人殉的话,相反,我们倒可以找到儒家维护人殉的记载。
当然了,很可能是这么一个结果,三皇五帝,女蜗伏羲时代,并没有这些瞎折腾,到了某个时代,有人用俑去陪葬,以寄托哀思,后来肉食者们,在类似石崇斗富的情况下,用人替代俑去陪葬,所以才会出现人殉,孔子就骂第一个做俑的人,难道就不怕自己的后人也被陪葬吗。这样才是我心中最合理的解释。
汉语里面充满了谎言歧义。可能在明朝时候这个词是一种解释,到了清朝又是一种解释,最后到了民国,第三种解释又出现了。
真真假假,迷迷糊糊,谁能找得到答案呢,不如稀里糊涂算一卦,负负得正,假上加假得到真。
我已经3年没用过抖音等短视频平台,从来没用过拼多多和小红书,也不知道在拼多多和小红书里面,你们的世界是怎样的,和我的世界有什么不同。
那么为什么我现在会说,在不久以前,我们的宇宙是真实存在的呢。
上次的问题,是基于三个现代物理引申出来的,那么回到20世纪之前,现代物理学开始之前,或者回到文艺复兴前,牛顿,伽利略诞生前,这个世界是否是真实的呢?
在不知道的时候,是真的。知道答案了,就是假的。人生也是如此。
在希腊柏拉图时代之前,1000年如1日。
在牛顿出生的时候,100年如1日。
在爱因斯坦到现在,时间似乎过得更快了,一眨眼就没了,抓也抓不住。
我们的世界,是什么时候开始变得不真实了呢,就好像很多人说的,信息变多了,世界变混沌了,于是就开始不真实了。
在牛顿、伽利略时代之前,世界的真实性被视为不容置疑的自然哲学问题。那是一个以直觉和感官经验为导向的时代,科学尚未以现代意义上的形式存在。那时,人们认为世界是由某种神秘的本质构成的,这种本质是可感知的,但又超越了日常经验。
柏拉图提出了理想主义的概念,认为我们感知到的世界只是理想形态的阴影,这似乎暗示了一个更为“真实”的宇宙层面。柏拉图的思想影响了后来世代的思想家,并且在某种程度上预示了现代物理学对现实的看法。
进入文艺复兴和之后的科学革命时期,随着科学方法的确立,世界开始被看作是可以通过数学和实验得到理解的物理现象集合。牛顿的经典力学构建了一个可预测的宇宙观——一个万有引力定律可以解释天体的运行,以及地球上的苹果落地。至此,宇宙似乎变得更加“真实”,因为我们能够通过数学理解它。
然而,随着20世纪物理学的发展,尤其是量子力学和广义相对论的出现,我们对真实性的认识又发生了转变。量子力学揭示了一个概率性的宇宙,其中观测者与观测过程似乎在根本层面上影响了现实的本质。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则告诉我们,空间和时间是相对的,它们是可以弯曲和扭曲的,这与我们的直觉相去甚远。
在信息时代,随着信息的泛滥和科技的飞速发展,人们对于世界的感知变得更加复杂,现实和虚拟开始交织,使得定义“真实”变得更加困难。加速的信息流速似乎使得时间感快速流逝,我们如同生活在一个巨大的数据矩阵中,不断地被新的信息填充和更新。
如果未来的物理学能够提供三个问题的答案,我们对现实的定义可能会经历又一次重大的转变。但是,无论科学如何发展,现实感的主观经验始终是我们个体存在的基石。我们通过艺术、文学、哲学和科学构建和理解我们所在的世界。也许,研究和探索“不真实”的感觉本身,就是认识“真实”的一部分。
因此,我们的“真实”宇宙可能不是在某个特定时间点消失或改变的,而是随着人类认知的发展而不断演变的概念。在这个意义上,真实与我们的认知和理解紧密相关,是一个既个人化又普遍化的体验,不断在我们的感知、理解和科技进步中被重塑。
如果没有现代物理学,或者这三个问题在未来得到真正的答案,可以逻辑推理求真的真正的答案。
那么在古代和未来,这个世界是真实的。但是现在此时此刻,这个世界不是真实的。
如果有一天,电脑游戏里的人物NPC,拥有了超级的AI和逻辑能力,那么电脑里面的世界,对于它们是真实的吗。或者说,NPC在玩家操作他们的时候,对于NPC来讲,这个世界真实吗。
有没有这样一天,电脑游戏里面的NPC也有人权,或者生命权?
毕竟,现在的游戏,和5年前比,已经看不到什么暴露的地方了,谁知道未来是什么样呢。
类似的,如果时间不是连续的,假设在某一帧的时候,把这个宇宙暂停关机了,然后过了几千亿年,再继续运行这个宇宙,宇宙里面的生物,也并不知道,刚才关机了几千亿年。
或者说,这个世界从2024年开始,2024年之前的世界并不存在,2024年此时此刻的都是宇宙大爆炸瞬间生成的,物质,思想,回忆,都是瞬间生成,就好像画画一样,画里的东西并不存在之前和之后,而只有此时此刻。
或者说,现在并不存在,只有过去和未来,要让时间停止在某一秒某一帧,以现代的技术来讲,这是不可能的。
我们生活在沙砾中的世界,是想象不到大海是怎样的。
所以会有
不可试探主你的神。
一沙一世界,一花一菩提。
不同的宗教,最终的答案,都非常接近。
当然了,道德经的第一句就是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
也是一个一模一样的答案。
写到这里,我又想起了孔子的一句话。
始作俑者其无后乎
这句话怎么理解呢,我觉得有好几种方式
第一个用俑替代活人殉葬的人。
第一个用俑替代动物殉葬的人。
杨伯峻先生说:「古代最初用活人殉葬,后来生产力渐渐提高,一个人的劳动除了供给本人的必需生活资料以外,还有剩余可供剥削,于是人才被稍加重视,逐渐地不用来殉葬,而改用土俑和木俑。从孔子这句话来看,他是不明白这一历史情况的。 他却认为先有俑殉,然后发展为人殉。
是从相当恶意的角度去解释「始作俑者,其无后乎」的语义,认为此语表明孔子赞成人殉,旨在恢复西周奴隶制(「周礼」),因此诅咒用「作俑」代替人殉这一行为。 此说之代表为1974年柏青所发表的《驳孔丘反对人殉说》一文,该文认为:「我们从《论语》和先秦的其他文献资料中,根本找不到一句孔老二反对人殉的话,相反,我们倒可以找到儒家维护人殉的记载。
当然了,很可能是这么一个结果,三皇五帝,女蜗伏羲时代,并没有这些瞎折腾,到了某个时代,有人用俑去陪葬,以寄托哀思,后来肉食者们,在类似石崇斗富的情况下,用人替代俑去陪葬,所以才会出现人殉,孔子就骂第一个做俑的人,难道就不怕自己的后人也被陪葬吗。这样才是我心中最合理的解释。
汉语里面充满了谎言歧义。可能在明朝时候这个词是一种解释,到了清朝又是一种解释,最后到了民国,第三种解释又出现了。
真真假假,迷迷糊糊,谁能找得到答案呢,不如稀里糊涂算一卦,负负得正,假上加假得到真。
我已经3年没用过抖音等短视频平台,从来没用过拼多多和小红书,也不知道在拼多多和小红书里面,你们的世界是怎样的,和我的世界有什么不同。